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里,西班牙人关上百叶窗,藏在几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以躲避窗外炙热的天气。电风扇嗡嗡作响,空调开足马力。孩子们从闷热的教室被送回家,小鸟为了躲避巢中飙升至40℃的高温而坠巢身亡。

连续经历40度高温西班牙如何应对越来越频繁的热浪?插图

综合欧洲新闻台(Euronews)、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西班牙正在这场40多年以来最早来袭的热浪中融化。分析人士说,西班牙必须适应一个新的现实——更早来袭的热浪与更长时间的干旱。

全球异常高温的根本原因已被归咎于气候变化,而其次生影响可能会改变数千万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一项研究,到2050年,伊比利亚半岛的热浪天数可能会比现在翻一番。研究发现,随着热浪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强烈,其对人类健康、火灾风险和能源需求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在西班牙,高温比欧洲大陆其他地区更为普遍,全国住宅的空调使用率达1/3,在塞维利亚这样的南部城市更是高达70%。

和南欧其他地方一样,西班牙可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月中下旬,我们已经身处热浪之中,西班牙国家气象机构Aemet的预报员鲁本·德尔坎波(Ruben Del Campo)告诉欧洲新闻网,未来气温会不会升到50℃,我们还不能下结论,但这是有可能的。

(高温的)另一个影响是干旱。森林火灾虽然不是由气候变化直接引起的。但高温、大风和较低的湿度意味着森林火灾更难控制。

德尔坎波说,西班牙必须为这一新的现实提前做好计划。6月21日夏至之前,早早来袭的热浪已经让西班牙人感到窒息。

我们必须为这些提前到来的热浪做好准备,这种高温也将持续更长时间。我们必须更适应这一现实。

气象学家对干旱地区的定义,是指那些降雨量不足以支持农业生产的地区。德尔坎波说,北非许多国家都有干旱地区。但在西班牙,被归为干旱地区的土地占比从1960年至1990年间的6%翻了一番,在2000年至2020年间达到12%。

在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水分蒸发的速度,他说,西班牙必须为此调整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旅游业。旅游业是我们的主要产业之一,该产业也必须适应这一新的现实。

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一个政府机构)气候变化、健康和城市环境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娜·利纳雷斯(Cristina Linares)说,西班牙和其他国家都必须为一个更早变热的世界进行规划。

利纳雷斯认为,应该在城市中规划气候避难所,让人们能够免费躲避高温。

这些地方可以是购物中心(通常有空调)、图书馆、教堂,甚至公共交通工具。她说,这些避难所应该面向老年人、孕妇或有呼吸道问题的人群开放。

利纳雷斯还表示,在依赖旅游业的西班牙,人们应该改变阳光、沙滩加大海的度假模式,并加强在炎热天气里不要大量饮酒的宣传。

对于不习惯在炎热中生活的国家的人,应该警告他们酒精饮料的危险性。她说。

在美国和墨西哥进行的研究表明,炎热的天气能够改变人类的行为,使家庭暴力更容易发生,甚至导致患有帕金森等精神疾病的人更易发病。

日本一项研究称,在1972年至2015年间,炎热天气期间的自杀案件有所增加。

Antena3频道天气预报员罗伯特·布拉塞罗(Roberto Brasero)发现,自己播报天气时的背景——西班牙天气地图就像一个燃烧的国家。在热浪期间,地图上到处是深红色甚至紫色的地区。

布拉塞罗说,西班牙和其他容易受到热浪影响的国家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的水资源政策。

我们必须考虑到一种有限的资源:水。我不是指要取消高尔夫球场,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用循环水浇灌的。我指的是人们在这样的天气里频繁洗澡造成的大量用水。他说。

布拉塞罗认为,西班牙必须为夏季提前做好计划。以前,通常只有科尔多瓦或塞维利亚这样的南部城市会在8月份最热的时候气温达到40℃。但如今,大部分地区都有可能在夏季经历40℃高温。

气候变化不分国界。煤炭和汽油的使用越少越好。他说。

森林火灾专家、环境工程咨询公司Medi XXI GSA的首席执行官费兰·达尔莫(Ferran Dalmau)近日在瓦伦西亚附近帮助消防员灭火。他认为:对于未来,我们不可能确切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已经看到的,是连续几年高温天气越来越多,越来越热。

西班牙南部正在发生的变化是,植物越来越缺乏雨水,并且因此开始改变特性。如果植物大量死亡,就会出现昆虫和瘟疫。森林火灾也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气候变化的后果。

达尔莫说,农村人口减少与更频繁的热浪相结合,意味着越来越多土地被遗弃,变得荒芜,也更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因为过去被精心照料的耕地里如今生长着灌木。

几十年来,大量西班牙人离开村庄,到沿海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让农村地区成为空心化的西班牙(España vacía)。

根据西班牙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西班牙的8131个城镇中,有3403个城镇被认为有消亡的风险——几乎占总数的43%。

这样的‘完美组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火灾。达尔莫说。

本报图文综合欧洲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