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22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25年来,重回祖国怀抱的香港,走过非凡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代又一代香港青年积极拥抱香港回归带来的新机遇,在国家发展的脉动中追逐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港人在钱塘江畔创业的25年
香港回归祖国的25年,也是卢英杰往返杭州与香港工作、创业的25年。1997年,这个香港年轻人怀揣梦想,在钱塘江畔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香港回归前夕,在新加坡工作的卢英杰选择回到香港。“我父母早年从广东到香港打拼,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时常提醒我来自哪里,这种身份认同是从小就刻进骨子里的。”
一个月后,卢英杰接到公司总部通知,将在杭州启动两个中外合资的新项目。他隐隐觉得,迈入新世纪,内地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而自己长期从事财务工作,可以将更多经验带到内地,并从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更好舞台。
这一年, 36岁的卢英杰以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身份来到杭州,自此一扎根就是25年。
“我常说,香港回归了,我也回归了。”卢英杰很庆幸自己见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这些年,内地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了,交通、营商环境也改善了,而互联网经济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卢英杰说。
回首这25年,有两件事让他引以为傲。一是凭借自己这些年积累的财务管理经验,帮助公司很多年轻人找到了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带出一批优秀的财务人才。卢英杰笑言,这种“后浪推前浪”带来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另一件事则是以浙江省香港商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应杭州市邀请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推广杭州的投资环境,并出席达沃斯在韩国首尔举办的推广杭州专场。“我是‘新杭州人’,理应为第二故乡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卢英杰说。
让卢英杰更加欣慰的是,香港回归后,钱塘江边留下越来越多香港同胞投资创业的足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是浙江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如今,卢英杰已60岁出头。在本该退休的年纪,他加入了一个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并将此视为“职业生涯最后一个理想和最后一次挑战”。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把开源纳入顶层设计。我们正好是在这个赛道上,通过一种新的合资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开源商业化道路。”卢英杰说。
“我们这一代把握住了回归祖国的时代脉动,与内地高速发展同频共振。”卢英杰说。“希望能帮助国家在自主可控的创新技术方面做点事。”这或许是他这代港人家国情怀的最好注脚。
“香港与祖国还会携手走过很多个25年,而当下是一个新的起点。”卢英杰表示。“希望香港的年轻人主动拥抱新一轮发展机遇。只有把个人发展跟国家命脉紧密相连,才能为自己找到最好的方向。”
从“香港青年”到“湾区人”
今年37岁的陈升是首批到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创业的香港青年。
陈升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2012年,陈升和朋友在香港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培训顾问公司,频繁来往内地与香港,深圳成为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前海考察,在香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前海’成了我们同事间讨论的热词,也在我心里埋下了创业的种子。”陈升说。
2014年秋天,陈升正式来到深圳。当时到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还不多,陈升看到了内地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便想在互联网+人力资源领域发掘机遇。
2015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启用。作为第一批入驻团队,陈升拿到了免费办公室的钥匙。他成立的前海学学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海外供应链管理及匹配,创业不到一年,就获得了首轮5000万元融资,并于3年后成功孵化出区。
陈升还记得,自己刚到前海时,周边还是一片大工地,只有两条路,交通不便。
而今,昔日泥泞滩涂已是高楼林立,满眼繁华。“前海真是一年一个样。”陈升说。数据显示:经济总量迈上千亿量级并持续提升;累计注册港资企业超过1.1万家;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
“免费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让我明白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真正含义。”陈升说,“从深圳向北看,我看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国家对香港的照顾;向南看,我对‘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许许多多和陈升一样的创业者从这里出发,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截至今年2月,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45家,其中港澳团队260多家。创业团队中半数以上获得了融资,初步统计已产生900多项专利,整体营收超过10亿元。
如今,陈升又开始了“二次创业”。这次,他的目标是为到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专业的导航、孵化服务。他将公司命名为“港湾”:“希望香港青年拥抱大湾区,也希望这里成为他们的‘港湾’”。
陈升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我希望能够沿着深圳河,将罗湖、福田、前海、南山等地的香港青年创业基地联动起来,形成一个链条,让香港青年有更多机会和选择。”目前,陈升已参与建设多个青年创业基地,辅导了超过300个创业团队,“香港青年同是湾区人,大湾区能够承载香港青年的宏大梦想。”
到广西圆“中医梦”的香港学生
夏日清晨,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药用植物园草木葱茏,许多学生入园晨读、辨识百草,其中也有来自香港的学生。
杨净钧1997年生于香港,是香港特区的“同龄人”。学习中医专业的动机源自她年少时的一次体验。读中学时,杨净钧参加了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在一家社会机构中心体验不同的职业。当时,一面中药百子柜吸引了她。
“我打开每个抽屉看里面的中药,回想起以前看过的有关中医的港剧,里面提到怎么用中医药来治病,当时我还学着怎么去用药秤量药,顿时找到了兴趣。”杨净钧说。从那时起,她就决定以后要考中医学专业。在广西,她踏上了圆梦之旅。
在杨净钧看来,内地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得很好。“在香港,暂时还没有中医院可以让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去实习。”杨净钧说。“而在内地,学生有很多实习机会,有很多不同的中医院和中西医院,实习期间可以当面向老师、前辈请教,和病人沟通,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
广西与香港地缘相近,交流合作也日益紧密。作为全国知名的中草药产区,广西的中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名师名医资源丰富,许多香港学生都选择来此学习中医学专业。据统计,近5年来,仅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学的香港学生就超过200名。
近年来,中医药在香港日益普及,越来越多人通过中医调理、治疗、膳食等强身健体,让杨净钧看到了发展前景。
“毕业后我会回香港,投身于中医药领域。”杨净钧说,希望自己能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服务更多患者,助推中医在香港发扬光大。
与特区同龄,让杨净钧有一种荣耀与使命感:“我们青年一代要学好知识,用真本事将香港建设得更好。”
文图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光明网、凤凰网
编辑:李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