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十点钟在山西省永济市黄河岸边的黄龙村,农民大哥朱丰刚冒着高温正在加工挂面,对他来说这便是30年的常态工作,似乎已经习惯了寒冬酷暑天气,尽管满脸汗水,可是他依旧有条不紊的干着活,今天的任务是加工300斤挂面,要赶在12点钟前完成。
说起朱丰刚在当地方圆几十里可是很有名气的人物,永济市和临猗县相邻的五六十个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着他家的挂面,甚至有人送他个绰号就叫挂面哥,他做挂面30年养活了一家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年年只能赚到2万元,说出来很多人不相信,近日,摄影师在朋友的带领下专程采访了他,就想揭开这个小秘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朱丰刚中学毕业未能走进大学的校门,便回到了黄河岸边的农村赶上了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很有经济头脑的他便想靠自己的双手致富,他认为手艺人很吃香,来钱比较容易,便跨进了木工行业,学会了木工匠人,开始在农村干些木工活,哪成想社会发展太快,不多久工业化生产的家俱便迅速占领了市场,他也的路子也是越累越窄,无奈之下,朱大哥又重新面临改行,他认为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谁也离不开吃饭,晋南人的面食是主食,挂面也算是传统的方便面,便决定加工做挂面。
朱大哥说:“我这个人天生就有股子犟牛劲,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说实话做挂面只是听老人们说了个大概,靠的就是胆大和执着,人常说吃挂面不调盐有盐在先,说的就是做挂面全靠一把盐,只要掌握好用盐的比例,那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在家里不停地实验,几乎糟蹋了200多斤面粉,才获得成功,当年的挂面是纯手工,整个环节都是人工来完成,我和媳妇吃了很多苦,辛苦换来了回报,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家挂面便打出了名号,在当地几乎是供不应求,当年很年轻就想用挂面大干一场,为了提高产量我四处打听,从外省引进了自动挂面机,30年买回4台机器。”
“自动挂面机器彻底颠覆了传统挂面生产的程序,省去了很多工序,不但人轻松速度也相当的快,和面用好盐水的比例,挂面便是一次成型,自动上杆,可以说就是一条龙生产,我和媳妇两个人操作相当容易,10多年前我们生产的产量相当大,一般一天要做500斤,最多的时候是700斤,高峰时候一年做过8万斤挂面,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现在的面条产品太多了,近几年销售变走了下坡路,目前一天就只加工300斤,可是产量减少赚钱却不少。”朱大哥说到这里自己都笑了。
自动挂面机看上去不是很复杂,生产起来噪音也不是很大,我们的聊天很正常,朱大哥说:“30年来产量慢慢变小可是每年转的钱却几乎一样,年年都是2万多元钱,这里边其实也没啥秘密,就是以前的工钱低,1斤面只赚2角钱,加工的数量相当大,一年2万元收入相当不错,这些年工钱高了,什么都贵了,尽管产量少,1斤面卖4.5元,差价赚的就多了,基本还是2万多元钱。”
朱大哥夫妻加工挂面一直在自己家里生产,一个房间能悬挂300多斤,2个房间是700斤,以前两个房间晾晒,现在产量减少就只留下了一个房间,他说现在天热一天就能完成,冬天天气温度低,还需要给房间升温,2天才能把面晾干,看似工序简单了,都是要过手的活,还是一样辛苦,每天早上天明起来,干上多半天,下午裁切包装。
现在朱大哥生产的挂面主要有两个产品,一个是普通传统的细挂面,另一个是宽挂面,虽然机器生产属于压制,可是口感还是一样劲道,特别适合当地农村人的饮食习惯,面食在这里流传了数千年,下地干活回来,烧开热水,下上一把挂面,就能做出十多个花样来,当然挂面也很受老年人喜欢,省去了擀面的麻烦事。
夏季天热,当地人最喜欢吃的便是凉面,面条下出来过上凉水,迅速捞出,然后可以放上炒葱花,或者生蒜末,也可以拌上黄瓜丝,香椿等等提味菜,时间段速度快,吃上降温消暑,最后再喝上一碗热面汤,原汤化原食;冬季人们最喜欢吃的便是旗花面或者连锅面,做法也很简单,先在锅里混好热菜,然后将挂面直接下锅煮熟即可完成,蔬菜和挂面完全融合,是一种驱寒的美食;春秋两季吃得最多的是西红柿鸡蛋浇面或者酸汤面,下好挂面,浇上卤汁或者酸汤,非常简单。
朱大哥销售挂面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第一平时在家销售,上门来卖挂面的人基本上都是附近村民,第二当然是他的主要销售方式,开着机动三轮车走村串巷当货郎,按照几十年的线路重复走,基本上2天转一次,保证村民都能吃上鲜面条,这一带的村民都形成了习惯,几乎都是等着买他的挂面吃。
朱大哥相当有经济头脑,卖挂面的货郎车上还配有许多的日常副食品,他说只要是和老百姓生活有关的用品都有,这个主要就是为了服务现在农村的老年人,他们年纪大了多数人的孩子常年不在家,出行不方便,自己送货上门也算是做了好事情,求一份心里的安慰。
说到了老年人,朱大哥便见到了自己的老母亲,他说:“我妈现在已经是90岁的人老,我守在家里做挂面其实也就是为了照顾她,我有三个孩子,前些年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现在孩子们都成了家,主要任务就是陪伴妈妈,有妈在我就有主心骨,做挂面也有心劲,虽然我一辈子没有赚大钱的能力,可是能让妈妈吃饱穿暖,我感觉就是幸福。”
朱大哥今年58岁,却有个18岁的年轻心态,非常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我们在他的车间里发现了一个直播用的设备,他告诉我们说每天做面的时候就开直播,边干活边唱歌,直播却不卖面,只是一展歌喉,快乐工作,说起了自己的唱歌朱大哥都觉得好笑,以前他就没有这个特长,就是开着货郎车外出喊叫的多了,把嗓子练了出来,偶尔放歌几句感觉很有自信,慢慢的也就上了道,每天不唱歌就觉得少了什么。
“我现在唱歌不分场合,家里家外高兴就唱,这就是一种生活的底气,实话告诉你们,虽然说几十年我的挂面一年还是赚2万元,可是我家就不缺钱,2儿1女都赚大钱,我不操他们的心,家里每年卖挂面和地里收入有5万多元钱,我们两口子和老妈也花不了,存起来的钱就是家里和孩子们留个后手,以备不时之需。”朱大哥的最后一番话,感觉到了他对生活的满足。
朱大哥穿着户外裤和橘红色的短袖上衣,阳光的脸上透射自信,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他的那份生活的底气,就是30多年的辛勤劳作的收获,2万元现在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不算什么,可是朱大哥30年间每年都有2万元的挂面红利,是他家庭的强大经济支柱,就是这2万元的保证金让他培养出了3个出息孩子,才有了今天他放心和满足,让他活出了快乐和自信。各位从主打歌的人生故事里,您悟出了什么?欢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的百姓的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