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6日讯(记者 刘佳)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就业季遭遇疫情封校、多家知名企业毁约校招生……进入5月,今年高校毕业生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阵阵寒意。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背景下,国家多措并举“稳就业”,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5月22日,“上海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新闻登上热搜;广东等地日前也纷纷出台“创业红利包”,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真的是缓解就业压力的“良方”吗?

?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什么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牛校”毕业生创业动力不足 多数为被动创业

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从未减弱。今年更是明确给予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此外,鼓励高校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灵活就业,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但有主动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凤毛麟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储朝晖向中国网记者直接指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创业的人数比较少,反倒是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比较多。”

清华大学2021年末公布的《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届毕业生创业人数为27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4%。在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可见,该校学生较为倾向事业单位等“铁饭碗”。数据显示,2021年,清华大学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中前往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5%、11.5%、13.3%。

而作为自主创业生力军的高职毕业生,储朝晖认为,大多数为被动创业,即“不得不找到能糊口的工作”。但其创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为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挑战。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也向中国网记者透露,从往年的统计结果看,依托互联网的灵活就业中,高职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电商、主播、全媒体运营等。而互联网就业形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市场前景不明 创业者心态和政策保障至关重要

数字经济的发展使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就业模式、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为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马妍介绍,2021届选择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约三成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在市场前景不明朗、应届毕业生各方面能力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创业者心态和政策保障至关重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陈奕廷,就是众多大学生创业者中的一员。从在校期间试水家教经纪人服务,到创设“廷前树下”自主服装品牌,再到如今在全国拥有4家实体店面,陈奕婷已为母校提供多个实习就业机会,她直言,创业者的个人意愿和心态起到决定性因素。“其实从初创,到召集合伙人,再到融资各个环节,我觉得都挺难的。现在,我还为在上海的2家店面拿不到商场经营额返点着急。”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家开在上海购物中心的实体店至今未拿到前一季度的营业额返点,金额大约70万元左右。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类支出,收益几乎为零,这让陈奕廷时时感到压力重重。但对于创业,她却有着自己的坚守。她坦言,困难和挑战一直都在,但“为了市场的经济复苏,还是要有一部分年轻人去努力。”而她愿意做那个“不躺平”、贡献力量的人。

5月22日,上海市联合多部门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提出,对具有上海市户籍、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在上海市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创业组织满1年且按规定至少为1人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的,可申请8000元的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在2022年应届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大关的背景下,多元开拓就业途径,鼓励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也是积极举措之一。但储朝晖认为,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时,政府除了要给予税收减免政策以外,更要做到优化、简化企业管理制度,去企业过度行政化,真正给企业松绑。同时,从全局激活市场,不单从就业看就业,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