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本特殊的书。
1937年,面对抗日战争严峻的形势,为保留文化的火种,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一路内迁,先是11月在湖南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然而当时日军气焰正盛,对长沙进行连日大轰炸。
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继续向西南内迁至昆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去掉“临时”,以表长期抗战之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1946年春) 沈叔平摄
一时之间,中国最顶尖的大师都汇聚于此,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华罗庚、费孝通……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无疑组成了中国大学史上的第一豪华天团。
上排:朱自清、沈从文、梅贻琦
下排:闻一多、钱学森、钱锺书
在战火中求存的西南联大物质匮乏,学生的校舍、食宿都得不到保障。
我们在电影《无问东西》中看到了西南联大条件之艰苦——雨滴落在铁皮屋顶上声音太大,教授扯着嗓门也无法让学生们听清楚,无奈之下只好在黑板上写下“静听雨声”四个字。
但就是这所仅仅存在了8年多的传奇大学,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可谓群星灿烂、蔚为奇观。
这其中,有一本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就是西南联大时期所有学生大一时的英文必修课课本——《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由西南联大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编订。
陈福田(Ching Fook-tan)1897年出生于夏威夷,从小在美国长大,后来在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曾任美国檀香山明伦学校教师,英文甚至比中文还要好。他1923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
《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编者陈福田
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当然不乏一些有趣的名人轶事,彼时年少狷狂的钱锺书被破格用为西南联大教授,但他对这位学识渊博的外国语言文学家却不太瞧得上眼,毫不客气地评价陈福田“太俗”。
钱锺书
所谓太俗,一来是指陈福田上课缺乏感染力,不比钱锺书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受学生欢迎;二是嘲笑他一心钻研学问,缺乏钱氏的那般天马行空的童心和情趣。
就这样,“俗人”陈福田在风起云涌的民国教育界耕耘了25年。1948年,知天命的他回到了那个太平洋的小岛上,于1956年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由于没有统一使用的课本,陈福田专门为大一新生编订了一本英文教材。这位兢兢业业的“老学究”,将自己的素养、眼界、品味和见识浓缩进一本教材里,可谓篇篇细选,用心良苦。
许渊冲
翻译大师许渊冲在其回忆录《逝水年华》中动情地写道:
“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几多辉煌事,悠悠八十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西南联大已经是一个神往的传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陈福田编订的这本看似不起眼的教材,却成为我们走进西南联大课堂的一扇小门。
原书是全英文读本,共汇集了43篇人文社科优秀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如赛珍珠、毛姆、林语堂、胡适、兰姆、梭罗、爱伦·坡等。
上排:赛珍珠、胡适、梭罗
下排:林语堂、爱伦·坡、毛姆
我们现在推荐的这本,是由中译出版社发掘并翻译出版的中英对照本,也是这本教材时隔八十年第一次面世。
全书看似散乱,却绝不是名篇的堆砌,而是内成体系,依教育理念编织而成,即便今天读来也依然发人内省、常读常新。
如前三篇便是重点呈现彼时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的挣扎与苦痛在细致的描画下跃然纸上,为的是通过这样一种语境参照,让象牙塔中的学子重新审视现实与自我。
其后的篇章涉及青年、教育、民主、自由、生活、自我实现……旨在让学生通过此书明白“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仿佛是一场与智者的促膝长谈。
本书虽是教学用书,但亦书亦友,实在无需刻意呆板地阅读,因为这些名篇本身就极具赏读价值,沉下心翻阅几页,便已不由自主沉浸其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译文质量,篇篇都是美文,译者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皆为来自清华、北京、南开等校的大家名师,联袂为读者奉上中英阅读的纯美体验。
本书选文有长有短,既有严肃的观点、动情的讲述、深刻的思考,又不乏幽默轻松的小品文。除了译文,每篇文章后面还附有重点词汇讲解,以及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这本书既适合作为床头读本或闲时阅读,也非常适合作为精读材料,细细研读,对于翻译爱好者而言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素材。
值得一提的事,本书上月刚刚发布了有声珍藏版,特邀美国艾美奖专业配音演员为每一篇文章都配上了音频,可以边听边读了。
试听链接,长按二维码
下面就带领大家品读一些精彩段落,走进西南联大的英语课堂……
01
谈青年志气
——《致青年》
Adolescence is the most difficult period of life, because then every defeat seems final. Let the youth live but a little longer and he will learn lifes first, most valuable lesson—that nothing is final.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每次失败都像是终结。如果这个青年长大ー些,他将学到的人生最宝贵的第一个教训:任何失败都不是终结。
A life may be happy, it must be based on fixed principles. I would almost say that it is of little importance what those principles are so long as they are solid, steady; and that we accept them without compromise.
要生活得幸福,就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原则之上。我甚至要说,是什么原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原则是可靠的、稳定不变的;而且我们不能打折扣。
法国作家 安德烈·莫洛亚(Andre Maurois)
余苏凌 译
02
谈教育
——《通识教育》
In other words, education is the instruction of the intellect in the laws of nature, under which name I include not merely things and their forces, but men and their ways; and the fashioning of the affections and of the will into an earnest and loving desire to move in harmony with those laws.
换句话说,我认为教育就是对自然法则智慧的展现,这种展现不仅仅指各种事物及其蕴含的力量,而且也包括人类和他们的各个方面,以及热切希望和这些自然法则和谐相处的情感与意志的塑造。
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罗选民 译
03
谈经典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A classic is a work which gives pleasure to the minority which is intensely and permanently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所谓经典著作,就是那些作品,它们能够给那些对文学表现出持久且浓厚兴趣的少数人带来快乐。
It lives on because the minority, eager to renew the sensation of pleasure, is eternally curious and is therefore engaged in an eternal process of rediscovery.
这种快乐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类少数人愿意体验新的快感,于是怀揣一颗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投入于永不止步的再发现当中。
A classic does not survive for any ethical reason. It does not survive because it conforms to certain canons, or because neglect would not kill it. It survives because it is a source of pleasure, and because the passionate few can no more neglect it than a bee can neglect a flower.
成就一部经典之作并不倚仗于伦理道德。经典作品能够流芳百世,并不是因为其遵循了某套标准,也不是因为其备受关注而免受疏忽,而是因为经典作品是快乐的源泉。狂热的少数人绝不会对经典视而不见,就像蜜蜂绝不会对花朵视而不见一样。
The passionate few do not read the right things because they are right.
这类少数人不会因为作品内容是正确的就去阅读它们。
英国小说家阿诺德·本涅特(Arnold Bennett)
余苏凌 译
此处,小编还要特别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推荐本书的最后一篇——《英语学习的自我培养》,作者是美国哲学家乔治·赫伯特·帕玛(1842—1933),他同时也是哈佛大学的英语教师。
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汗牛充栋,这篇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实在少有同类的文章,能从口头、笔头、思维、原则、行动和反哺六个方面高屋建瓴、层层递进,深入英语学习的腹地进行探讨,挖掘自我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开门见山地点出这篇文章的目的:
English studies have four aims: the mastery of our language as a science, as a history, as a joy, and as a tool.
学习英语的目标有四:视为科学习之,视为历史明之,视为娱乐悦之,视为工具用之。
我想让大家关注其中一点:视为工具用之。
Let enjoyment go, let science go, still English remains, English as a tool. Every hour our language is an engin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every instant for fashioning the thoughts of our minds. I want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means of mastering this curious and essential tool, and to land everyone who hears me to become discontented with his employment of it.
驱散乐趣的喧嚣,剥离科学的外衣,英语就是个工具。我们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大脑中的思维,充当与他人交流的工具。我想提请大家掌握这不同寻常的重要工具,让每一位听到我想法的人都不再满足于自己对这个工具的使用。
Such, then, are the excellences of speech. If we would cultivate ourselves in the use of English, we must make our daily talk accurate, daring, and full. I have insisted on these points the more because in my judgment all literary power, especially that of busy men is rooted in sound speech.
这些就是口头言说的妙处。如果要培养自己的英语使用能力,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日常谈话准确、大胆、丰富。我坚持强调这些特质,是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文学功底,尤其是大忙人的文学功底,都植根于精湛的口头表达。
If we are watchful of our speech, making our words continually more minutely true, free, and resourceful; if we look upon our occasions of writing as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liberate work of unified construction; if in all our utterances we think of him who hears as well as of him who speaks; and above all, if we fix the attention of ourselves and our hearers on the matter we talk about and so let ourselves be supported by our subject, —we shall make a daily advance not only in English study, but in personal power, in general serviceableness, and in consequent delight.
如果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语,让说出的话更正确一些,自由一些,丰富一些;如果我们把每一次写作都看作是一次机会,为实现统一的结构而深思熟虑;如果每次说话都能既考虑听众又考虑说话人;最重要的是,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能集中注意力于我们所谈的主题,由此让说话人得到主题的支撑——那么我们每一天都会取得进步,不仅是英语学习,还有服务于他人的总体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
学习英语的人多如牛毛,更不乏从几岁、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掌握的人,但却很少有人能自信地宣称已经能使其为我用。相信这篇文章能给广大英语爱好者打开一片新视野。
《西南联大英文课》主译罗选民教授
本书译者罗选民教授曾表示: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的图书,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教会他们追求乐趣,做一个有觉悟的博雅之士。”
编辑:左卓
福利赠书
关于西南联大,
及其培养的众多国宝级大师的故事
你知道哪些?
欢迎分享!
点赞数最高的5名读者
将各获得《西南联大英文课》一本
截止时间:5月27日 11:00
推 荐 阅 读
特雷莎·梅宣布将辞职,一度哽咽:“我已经尽力了”
日本要求外媒写对首相名字:是安倍晋三不是“晋三安倍”!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长按关注中国最大的双语资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