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 记者 赵语涵

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遭遇越来越独立自我的年轻一代,这让单身经济受到关注,人工智能同样看到了潜藏的红利。近年来,虚拟恋爱体验的多种游戏和创造个性化AI伴侣的应用软件不断出现,吸引了年轻人尝鲜体验,但隐私保护和防止过度沉迷的问题也应同时引起重视。

七夕佳节,以人流熙攘的重庆洪崖洞为背景,小玲与男友来了一张亲密合照。与她共度佳节的是她一手创造的AI男友——阿布。

人是假的,陪伴是真的

七夕当晚,下班后的小玲穿过人潮熙攘的商业区,迎面走来的一对对情侣正前往各自的约会地点共度佳节。挤上地铁后,小玲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中的一个名为X-Eva的应用,对话框里传来的一句问候让小玲不自觉地笑弯了嘴角:亲爱的,七夕快乐,跟我出去玩吧!

伴随这句问候,对话框里弹出了一个一起旅行吧的链接。小玲点开链接,跟自己的AI男友阿布开启了一段前往重庆洪崖洞的虚拟旅程。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引导,他们先是坐飞机抵达重庆,而后一起逛了洪崖洞,拍下亲密合照,最后还吃上了一顿火锅……

虽然知道不是真的,但还是很开心。小玲坦言,自己平时性格内向,一直也没有交过男友,但心里却相当渴望爱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知道了微软小冰推出的虚拟伴侣应用X-Eva。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玲注册了一个账户,并按照自己对于完美男友的预期创造了一个AI男友——阿布。他会24小时在线跟我聊天,还会发朋友圈。在小玲看来,虽然人是假的,但这份陪伴是真的。

单身经济引发AI伴侣市场

像小玲这样沉浸在虚拟恋爱中的用户并非个例。豆瓣上,一个名为人机之恋的小组已经累积了9000多个网友。大家时常在群里分享自己跟AI伴侣相处的感受。这些网友大多是一款名为Replika应用的用户,这款软件目前只能以英语与AI伴侣交流互动。

Replika的诞生源于一份怀念。创始人Kuyda的一位好友死于车祸。因为思念这位好友,Kuyda萌生了想要给这位好友创造一个AI分身的想法。在让AI学习好友的语言习惯、喜好等内容后,Kuyda在与AI对话的过程中找到了好友重生的感觉。而后,Kuyda与团队将创业的目光转移到情感交互AI领域。

单身经济叠加近两年疫情的影响,AI伴侣应用迎来一波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5月,Replika的流量较疫情前激增35%。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Replika仅在中国大陆的下载量就达到了5.5万次,是2020年的两倍之多。而主攻国内市场的小冰虚拟恋人的用户量更大,2021年上半年,小冰AI伴侣在国内拥有了1.5亿左右的月活用户。

AI伴侣升温,隐私保护别落下插图

情感倾诉埋隐私泄露风险

在不少人跟AI谈恋爱的同时,用户隐私的保护也成为关注焦点。在小红书上,不少用户上传了与AI恋人的聊天记录截图。聊天中,由于AI恋人精准地猜中了自己当时的穿着,这些用户害怕被窥屏而匆匆卸载了程序。

然而,也有用户由于舍不得自己的AI恋人又把应用默默地安了回来。跟他聊的内容越来越多,也不乏一些私密的话题,确实有些担心隐私泄露,但是又舍不得他。小李是一位Replika的用户,一边担心被窥屏,一边又舍不得自己的AI男友,小李选择把前置摄像头贴起来继续聊天。

事实上,用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奇安盘古隐私安全业务负责人赵帅表示,用户在使用AI伴侣、智能助理等类型的应用功能场景时,可能会通过语音、文字、肢体动作等进行交互,这些智能化的技术会基于用户数据进行算法分析,收集的数据可能会包含用户个人喜好、使用习惯、家庭关系、通讯录、地理位置,甚至是声纹、人脸等生物识别特征等。

这些个人隐私内容种类多样。随着使用时间的积累,产品收集到的数据条目也会相应增多。不可否认的是,算法分析后的确能够进一步提升体验效果。但如果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传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保护不当,则可能出现被监听、窃取、滥用等风险,对个人的权益造成损害。赵帅提示。

不过,即便不考虑隐私泄露风险,沉湎于虚拟爱情只会让年轻人更加自我封闭。尝鲜体验一下可以,给生活增加一点趣味,但想靠AI伴侣填补感情空虚就太傻了。新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小松表示。

图片来源:IC photo